85后务工者变身电商老板 连接起农村资源与市场需求
克服边远地区发货慢、包装简陋等困难,连接起农村资源与市场需求
“85后”务工者变身电商老板
“我觉得做电商的成功之路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和信誉,得到一个好评不容易,要给人家发货一定要发质量好的。”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雨花社区的电商老板——单俊一边接单一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在去年撤乡设街道前,团结街道雨花社区即团结乡雨花村,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85后”小伙单俊却选择了一条“逆行”的道路——在广州和深圳工作三年后,2014年变身为农村土特产网店店主。当年不顾父亲反对,一意孤行辞掉电厂稳定工作的单俊,如今在农村做网店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7月苹果成熟时,单俊抓住了时机,通过电商向外销售苹果5000多公斤,到目前为止成交额达9万多元。
一一克服开店困难
“刚开店时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不过我都一一克服过来了。”单俊憨厚地咧嘴笑着说,“我一直坚信创业才有生路,这也要谢谢客户对我的信任。”
单俊对记者回忆,刚刚开店的前几天每次听到新消息来时的“叮咚”响都很激动,可是一看心情马上掉入谷底,都是一些广告。现在他还记得2014年4月8日在新店开业的第6天迎来了第一笔生意,紧接着第二笔、第三笔,之后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两个订单。
“但是问题也随之来了,因为我所在的社区离街道比较远,只有街道才有快递公司,我一般都是2天发一次货,很多顾客都抱怨发货时间太长,有的还申请了退款。再就是产品包装问题,有的顾客直接评价说,产品没有任何包装,用的是废旧纸箱,以后再也不买了。”单俊说,在农村相对城里的条件都差很多,用的箱子都是从小卖部收回来的。小箱子还得用大箱子自己改装,每天在这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顾客都说产品很好就是包装太老土。之后他在网上买了一些小尺寸的箱子和食品自封袋回来包装,半年后又买了家庭真空封口机和真空袋,现在产品包装也算是有模有样。
以前是外面的商人到村里收购土特产包装加工出售,现在是单俊和他的未婚妻覃艳美自己到农户家挑选收购之后加工包装,大大缩短了发货时间。目前在网店分季节销售苹果、松子、板栗等土特产。
学习运营销量提高
“从2014年4月开网店至今没有差评,通过馈赠礼品加售后服务,我发货后每天提醒客户,遇到问题都及时处理,土特产销售至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一年纯利润达7万多元。每月我都会来昆明电子商务中心学习图片处理、网店运营,有什么不懂的都会请教这里的老师。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们销量也有所提高,团结街道本土有很多农特产品,我们准备今年底再开一家农特产品的店铺。”覃艳美的眼神里充满着希望。
以单俊为代表的农村电商,不仅仅是卖家,更像是桥梁,连接起了农村资源与市场需求。“青年农民工学习能力强,见识广,思路活,适应快,非常适合做农村电子商务。”团结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贾华飞说。为了培养一批电商主力军,该街道党工委以保姆姿态做好“后勤”工作。在镇上开设了电商培训学校,定期邀请专家给有意向的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组织农民工外出学习参观,还规划建设了电商一条街,给电商商户免租金、提供实体店铺以及宽带互联网。鼓励有实力的电商拉长产业链条,从买进卖出向前店后厂发展,走自产自销之路。为电商提供网站建设、产品定位、网络推广、人才培训、物流支撑等服务并提供低息贷款。
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朱非说,云南是全国首批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进行村淘项目落地的省域。3年多时间,农村淘宝业务已在云南31个县域落地,覆盖近3000个行政村,实现农特产品网上交易、物流快递包裹收发量连续三年增长超过40%。接下来将在云南的广南、芒市、墨江等贫困地区及村淘合作县域陆续开展农产品电商扶贫项目,通过“互联网+特色农业”探索云南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及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
编辑: